四川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 新闻动态 大观视线 | 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走进四川产研院(二)
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大观视线 | 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走进四川产研院(二)
发布日期:2022-07-27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制作泡菜、用荔枝酿酒、了解米酒和酸奶的发酵……这些接地气的课程都可以在四川现代农业产业专项研究生暑期先导课中一探究竟。7月,大观视线记者走进2022级四川专项研究生的课堂,采访了5位硕士研究生新生,了解他们初到四川产研院学习生活的感受。

学生们在给荔枝去核,准备酿酒的原料

暑期先导课程于7月3日在四川产研院正式开班,通过一个半月在产研院的学习实验和在企业、政府机关的实习实践工作,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四川成都农业产业发展及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围绕政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定课题、解难题、发论文、出成果,助力四川成都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科教、产教融合创新高地。

申丰田(左一)

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申丰田正在与何童瑶、马新雨讨论做泡菜配料的数据。申丰田谈道,经过几天的先导课,我对四川专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们会围绕四川的一些特产,如川茶、川猪等,以及四川的农业农村问题、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来开展研究。新时代的农村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舞台,我们不仅要抓住这个机遇,更要自觉肩负起兴农报国的使命。让自己带着“知农爱农”的心,去实现“强农兴农”的梦,完成“惠农富农”的目标,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马新雨

来自四川泸州的马新雨是食品工程专业的22级新生,她表示,我是四川人,专业硕士与实际生产接轨,我希望能了解家乡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服务家乡。在先导课程上,老师们给我们讲解当下的食品热点、行业情况和一些研究案例,这与本科学习很不一样,收获颇多。我要学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做到将科研与农业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以己之长服务家乡“三农”事业。

洪鑫

农学专业的洪鑫谈道,先导课中老师们的讲解,让我认识到要把中国粮,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更需要我们青年学子与老师们携手努力钻研。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农科学子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我们要练就过硬本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积极投身到“三农”事业的广阔舞台中去。

刘沛

在北方生活了22年的刘沛一直渴望去南方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因此报考了四川专项的研究生。她说道,在先导课开课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农大人的使命和责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句校训深深烙进了我的心里。通过先导课程,我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指点,在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收获了非常值得信赖的朋友们,与大家共同生活和奋斗,让我热情高涨。作为一名中国农大的研究生,我会踏实努力,深入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切实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张伟杰

张伟杰是四川新津人,他一直希望能学有所成、服务家乡,推动新津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大四川专项研究生给了他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机会。他表示,在先导课中,不管是师兄师姐对我们实验手把手的指导,还是老师们对专业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细致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奋斗,我将牢牢把握学习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结合家乡特色,助力四川乡村振兴。

2022级四川专项研究生合影

据悉,四川专项研究生是依托中国农大四川产研院开展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是中国农业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的指示精神,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中国农业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具体举措。

目前四川专项研究生已招收2021、2022两届研究生共计31人,涉及农学和食品两个学科,培养采用“科研教学+产业实训+政府实习”模式,他们在四川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点聚焦解决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成都“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瓶颈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相关新闻:

大观视线丨科技助农治蜀兴川——走进四川产研院(一)

记者:马文哲 王珊

摄影:马文哲

视频:马文哲

素材提供: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

编辑:王珊

责编:赵竹村